編譯_七貓
  “有時候我看著我的姐姐,看見她的孩子,還有她的孫子,我意識到她有一個跟她關係緊密的家庭。然後我會看看自己,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—將來誰來照顧我呢?”
  德蕾達·塞·米切爾在倫敦東區長大,是一個很成功的教育家,她同時也創作偵探小說,並獲得過英國偵探小說獎。她的個人生活也並不孤單,熱愛旅行的她走遍了世界的五大洲,而且擁有一個交往10年的伴侶托尼,但她有一個遺憾:她可能永遠都不會再有自己的孩子。為了追求自己豐富的人生夢想,她沒有在年輕的時候生育小孩;現在她也許已經錯過了這個機會,因為她已經49歲了,剩餘生育期的時間已經不多。
  在現代社會裡,米切爾代表著越來越壯大的一個人群:無子一族。
  女性智商越高,生育欲望越低?
  如今在全球範圍內,超過45歲的女性里,有20%都未曾生育。至於那些學歷在本科以上的女性,這個比例上升到了1/3。倫敦政經大學甚至發表過一份富有爭議的研究報告稱,女性的智商每增加15點,生育欲望就降低25%。
 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眼界更寬。比起生兒育女,她們有更多更重要的夢想需要儘快完成。
  米切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作為二代移民,米切爾的父母都出生在西印度群島,那裡的人都會生很多很多孩子。“我們家已經算少的了,”米切爾說,“我們兄弟姐妹只有四個人,而其他家可能都會生八九個。對於我們那裡的人來說,生孩子是人生中很自然的一部分。”
  她也曾經想要有很多個孩子,但當她踏入大學以後,新的世界就在她眼前展開了。她開始瞭解其他國家和文化,從此以後就愛上了旅行;畢業以後,她成為老師,然後利用假期走遍了世界各地。
  “當我最初遇上我現在的伴侶托尼時,我確實是想要小孩的,”她說。但10年前的某一天,她在埃塞俄比亞旅行時突然意識到,她並不願意放棄這種四處旅游的自由:“我想要繼續教書,想要旅行,不僅如此,我還想要寫作,以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這些孩子脫離貧困。”於是,她開始寫小說,並且把自己的作品和教育咨詢工作結合起來,在監獄里教青少年讀書,等等。
  她想要做的事情太多,相比之下,生小孩成為一個不那麼重要的願望。米切爾承認,儘管她有時候會感到遺憾,但她並不後悔自己選擇了自由。
  即使是希望生育小孩的女性,她們受教育程度越高,也會越傾向於優生優育。這也就意味著,她們不但進入社會的時間更晚,還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賺到能養家的錢;與此同時,她們對待伴侶也更挑剔。
  然而,女性適合生育年齡並不長。
  朱莉婭·斯圖爾特是一個成功的記者兼小說家,她曾經獲得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媒體獎,小說作品《倫敦塔集雨人》更被列為奧巴馬的節日必讀書單。她是一個典型的優秀女人,對待感情也很慎重,從未想過未婚生子,因為她自己就是在父母雙全的家庭里長大的,覺得這樣很好。
  在遇上她前夫時,她35歲。在交往數周後,她就曾提到了要孩子的事情,“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在說,如果你過了35歲,你的生育能力就迅速下降了”。但她也承認,當時他們的關係還不穩定,那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。
  合適的時機出現在40歲,他們終於結婚的時候。她在婚後辭掉了自己的工作,跟丈夫一起搬到了巴林。但那個時候,生育已經開始變得困難起來,他們的嘗試始終沒有成功。三年之後,他們的婚姻垮掉了,當斯圖爾特一個人回到英格蘭時,她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婚姻的失敗,還有自己無法再回到原本工作崗位上的事實,所以她暫時把孩子這件事放在了腦後。但到了45歲時,她愕然發現,儘管她還很年輕,但她已經提前絕經了,生育對於她來說再無可能。
  男人也拖不起
  英國工黨競選陣營中的重要人物,44歲的傑西·泰瑞爾曾經遇過一個她願意與其孕育小孩的男人,但問題是,當時那個男人比她還沒準備好。她說:“也許很多女人會擅自做出決定,但我沒辦法這樣做。”
  所謂的擅自決定,大概就像是她的閨密所勸說的那樣,瞞著自己的男朋友,在安全套上偷偷扎個洞,或者騙男朋友說已經服用了避孕藥,等等。泰瑞爾並不願意那樣做,但等到她38歲的時候,她開始越來越著急,“在四處都看見懷孕的女人”。她開始慢慢意識到,自己可能永遠不會擁有自己的小孩了。
  像泰瑞爾一樣面臨這種情況的職業女性並不少:由於男性的生育期更長,所以職業男性感到生育壓力的時間來得比女性更晚,而這種時機的不配合,很可能就會導致泰瑞爾一樣的結果。然而,男人比女人拖得起,這個論題真的正確嗎?
  關於“剩男”的研究和討論沒這麼多,也許是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來說,有些男人會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有自己的親生子女。然而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,隨著社會的進步,男性所面臨的生育問題一點也不比女人少。事實上,根據英國社會學協會最近的一份調查,沒有孩子給男性帶來的負面情緒遠高於女性。
  在2011年的英國人口普查中,英國有1770萬65歲以下的成年男性,其中610萬從未結過婚而且沒有同居的伴侶。也就是說,有超過1/3的男性處於完全的單身狀態。相較之下,女性的數值要稍好一些,大概在28%以下。從長期來看也是這樣,終身未婚的男性比例顯著高於女性。
  有些人不結婚的原因是忙於事業。斯圖爾特·艾瑟林頓的母親是清潔工,父親是裝修工人,從小就必須四處打零工賺錢;在布魯內爾大學修到政治學學位後,他成了一名社工,逐漸在幾個非政府組織中做到管理層,其後又讀了三個學位,如今是英國國家志願者組織中心的頭把交椅,併在2010年被女王授予騎士勛章。“我也有過好幾次戀愛經歷,有幾次也很有趣,幾乎到達談婚論嫁的階段,”他說,“但我認為事業更重要。因為我家境不太好,所以工作起來比其他人更為努力。”
  有些是因為過於挑剔。一家慈善基金會的理事長承認,他一直都很希望擁有自己的小孩,但他始終沒有遇上願意結婚的對象。“我曾經有過4次戀愛經歷,其中三次都差點要進入婚姻,但最終還是不行。”他說:“我可能有點太過挑剔了,因為我心裡有一個理想的對象標準,希望能夠找到滿足75%到80%的人。但我最多只遇上60%的女人,而我總是覺得她們還是不夠好。”
  他們的年紀都已經超過了55歲,並且,對“男性可以不必著急生小孩”這個觀點嗤之以鼻。“我們都應該意識到,”另外一個“剩男”表示,“並非所有男性都像喬治·克魯尼或者西蒙·考威爾,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,到了一定歲數,就沒辦法找到願意跟自己睡覺的育齡女人了。”事實上,即使是艾瑟林頓那樣的好條件,他最終在58歲時結婚時(這是他的第一次婚姻),他的伴侶也已經走到了生育期的尾聲。
  有子等於無子的離婚爸爸
  即使是那些曾經結婚生子的男性,他們也可能在社會學意義上成為“無子一族”。
  在如今的英國,42%的婚姻以離婚告終,而大部分離婚男人只能在周末看見他們的孩子。這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:離婚男人的普遍壽命低於已婚男人,而且自殺的可能性高出了39%。統計指出,男人比女人更不擅長應對離婚帶來的創傷。
  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像是賈斯汀·巴洛。巴洛是紐卡斯爾一家法律事務所的業務發展總監,事業上非常成功,但他從未對自己同事透露的是,他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。因為他的婚姻在四年前崩潰了。一開始,他還能在周末見見自己的兒子,但有一天,他接到孩子母親的郵件,說他兒子不願意再見到他了。現在,巴洛只能去兒子的學校看演出或者運動會,希望能夠偶爾看到兒子的身影。“去年有一場音樂會,他也參加了演出,”他說,“他站在臺上的時候,我幾乎已經認不出他來了。”
  巴洛說,他現在只要來到兒子學校或者居住的街區附近,就會情不自禁四處張望,試圖在大街上的人來人往中找到兒子的面孔。
  巴洛的故事並不是孤例。在英國,只有8%的父親在離婚時獲得了撫養權,只有1%擁有單獨撫養權;換成另一個數據,就是有10.3%的父親因為離婚和分居而不能跟孩子住在一起。根據英國經濟社會委員會的調查,13%的離婚父親已經跟孩子失去聯繫,另外38%表示自己雖然跟孩子保持聯絡,但不能定期探望孩子—值得註意的是,其中有不少父親像巴洛這樣,擁有法律規定的探視權,並且依然提供撫養費,但實際上卻失去了探望孩子的權利。
  諷刺的是,儘管未曾生育者通常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有缺憾,但有孩子對於伴侶關係來說卻不見得總是一件好事。
  英國公開大學在2014年1月公佈了一份調查報告,其中顯示,在5000多個不同年齡層、婚姻狀態和性取向的調查對象中,那些沒有子女的人對自己的伴侶關係質量評價更高。與此同時,他們維持當前這段伴侶關係的意願也顯著高於有孩子的伴侶—對於“孩子是夫妻的紐帶”這樣一個傳統觀點來說,這樣的結果無疑是一個挑戰。
  來源:《星期日泰晤士報》、《衛報》、《每日電訊報》  (原標題:無子一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r66rrhcs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